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比最省便。——王祯《农书》
材料二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南村辍耕录》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黄道婆

元代木棉搅车
(1)棉布具有轻暖舒适的特点;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推广;棉纺织品利润丰厚。
(2)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④棉布的广泛使用消除了贫富差距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008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在借鉴历史教训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将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作为强农惠农的根本来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2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

A、地区性分工扩大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艺术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上述看法的是
[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发明地动仪
C.郭守敬编成《授时历》
D.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