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关于大型都会中市的发展规律,简单的可以归纳为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变化主要发生在唐末到宋。草市是民间集市,并非长安一类的都会城市,所以排除A项。唐末到宋,夜市得到发展,打破了市场交易的时间限制,所以排除C项。北宋时打破了市坊界限,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空间限制也被突破,坊巷内都出现了铺席买卖的现象因此排除D项。题意是证明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从“勒”、“令”可看出政府的严格管理;从“坊”、“向街门户,悉令闭塞”等信息可知为坊市分开,故而选择B项。 |
举一反三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A.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 B.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
|
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 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 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 |
|
丝织重镇盛浙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是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
南宋时,杭州城市各街巷,到处散布有茶坊、酒肆、面店、财帛、绒线、酒酱、粮米等商店,所售货品极为丰富繁多,商贩顾客往来不绝。大商店的交易额更是惊人,“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又有府第富豪之家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材料主要表明当时的杭州A.政治色彩已经消失殆尽 | B.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非常发达 | C.商业活动已经不受政府的监督 | D.商业兼并之风盛行 |
|
(17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6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2分)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3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