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

(26分)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6分)。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2分)
材料二 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2)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简要评述清政府开展的“王朝中兴”措施。(9分)
答案

(1)说明:宋代已出现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佣金等近代经济现象,说明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因素。(任答3点经济现象就6分)
看法: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商业因素,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变。(2分)
(2)原因:民族国家兴起,出现商业革命和手工业革命。(3分)
影响:①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使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②打通商路,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6分)
(3)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中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威胁。(2分)
内容: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发展电讯事业。(4分)
影响: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抵制作用(这些是对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但是,清政府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社会制度,注定了它的失败(这又是逆世界潮流的)。(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找出材料一中的有用信息“汇票形式的纸币、私人金融家、票据、手续费(佣金)、经纪人、批发、零售、专业经理、公司、理财专家”等,这些都是近代商业因素。但要明确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中国没有实现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2)从材料二中可以找到概括西方崛起主要原因的三个有用信息:民族国家的兴起;商业革命;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崛起使全球化进程开始,实际上始于新航路开辟,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殖民扩张与掠夺而进行的,主要可以从西方崛起对亚非拉的危害(消极)、对世界整体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积极)等方面谈影响。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实际上就是洋务运动;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与政治形势回答背景;从材料三所列措施中分类总结为“中兴”的内容;关于这一“中兴”的影响,既要从近代化史观角度指出它对中国经济、教育、技术、军事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也要点明它的致命弱点——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变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
举一反三
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从唐人的这些诗句中,可以反映出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         也是“雄富冠天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可见,阻碍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③官办商业强大
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22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