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请回答:
⑴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4分)
⑶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⑴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2分)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1分)
⑵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分)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1分)
⑶铜(铁)钱。(1分)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1分)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在经济领域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同时在宋代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冗官冗兵问题出现,是朝廷开支大增,故需要多铸钱;第(3)问,宋代人使用的应是铜(铁)钱。因为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而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同时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流通的是白银。
点评: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尤其是商业和城市。宋朝商业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举一反三
宋徐积《织女》诗中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这首诗反映的是
A.宋代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农民生活富裕
D.宋代小农经济发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文献记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此现象出现的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判断正误,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31小题1: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以对抗政府、互助自保求生存,如徽商和晋商等。
32小题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3小题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划出海南岛,设置经济特区,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34小题4: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荷兰或荷兰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荷兰船载运。
35小题5:1947年,美国和中国等23个国家签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起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山右”分别指现在的(  )
A.浙江、山东B.广东、山东C.安徽、山西D.浙江、山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回答:
(1)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5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