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①城市规模扩大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④市坊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答案
解析
举一反三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A

据研究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这反映出北宋(   ) 
①商业活动空间限制打破             ②商业活动时间限制打破
③城市经济经营手段先进             ④城市经济活动较为繁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清政府采取何种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对当时及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清朝乾隆帝时设“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十三行”设在
A.天津B.泉州C.上海D.广州

(14分)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
【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1)材料一中“大宗祠”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唐代“坊”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坊”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
A.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C.“草市”的出现
D.商业活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