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嘉庆《上海县志》材料二苏州河曾经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嘉庆《上海县志》 材料二 苏州河曾经是一条宽达5000米的大河。宋元之间,河道逐渐狭窄,到明初河宽仅500余米。 材料三 1912年至1925年间,苏州河畔,烟囱林立,船行如织。刚从日本回国途经上海的郭沫若,望着河岸的烟囱,吟颂道:“啊,巨大的烟囱中,盛开着20世纪文明的黑牡丹。” 材料四 1909年建在苏州河下游的闸北水厂,5年后水厂被迫加氯消毒,23年后,水厂迁至杨浦黄浦江边。到了50年代末,苏州河已像是上海城区胸口的一条黑色的带子。“文革”时期,苏州河已是臭名在外。当时的上海市曾发动数万人“向苏州河宣战”,从河底挖泥,但事倍功半,苏州河的污染仍在加剧。 苏州河边的人们,痛恨她,诅咒她,但却只能忍受。开放之初联翩而至的欧美人、日本人、港台人,他们却不喝上海的水,而是自备饮用水。这让书记市长们非常难堪。 材料五 1983年中国第一个世行(世界银行)项目,被命名为“苏州河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朱镕基市长曾将治好苏州河比作向上海人民还债,债权人是苏州河和她两岸的人民。……21世纪初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看得见苏州河的房间”,也已成为房地产商的广告口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南方周末》 2001-09-29 (1)上海县是何时从华亭县分治而出的?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分治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元以来导致苏州河变窄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推断苏州河两岸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你怎样看待郭沫若当时的心情和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河流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5分) |
答案
1.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是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为加强管理分治或华亭地大人多了,难以治理也可。 2.宋元以来,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大量的围垦圈田,市镇扩大,导致苏州河道日趋狭窄。 (言之成理,也可。) 3.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郭沫若对苏州河两岸的林立工厂充满赞美之情,但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没有看到其对自然和环境破坏,这是由时代和人们的认识局限所致。(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清代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城镇是 |
草市由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开始于 |
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 | B.手工业的发展 | C.大运河的开通 | D.纸币的发行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八世纪前后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有何意义? (3)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B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 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