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1分)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3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2分)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分)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2分) |
答案
(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3分) (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2分)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2分) (3)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2分)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1分)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1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指的是A.封建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 B.清政府闭关锁国,讲究夷夏之辨 | C.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 D.清政府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
|
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 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 C.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 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
|
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银饼,据其中几枚上的文字“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家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对此发现,合理的推测是( )
A.银两是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 | B.租庸调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 | C.租庸调制度在开元年间已崩溃 | D.关中地区当时以产银著称 |
|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公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A.所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 |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 C.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 D.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1分)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1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