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放

赋税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赋税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税法的相关知识。两税法的实施是因为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每年分春秋两季征收,统治者实行两税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增加税收,维护统治,故选B。
举一反三
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A.重农抑商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D.不均衡增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者认为,我国在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其中第一次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错失英国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当时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和闭关政策B.列强侵略利比族危机
C.军阀混战和社会分裂D.阶级对立和革命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商政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末’来发财,用‘本’来守财。” ——司马迁《史记》
问题:(7分)
(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观念。(1分)
(2)材料二中司马迁所提及的“末”、“本”分别指什么?(2分)
(3)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念与汉代的农商政策有什么不同?(1分)
(4)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有何地位?其所编撰的《史记》有什么价值?(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1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3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2分)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分)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