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答题小题1: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答题小题1: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答题
小题1: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题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小题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小题4: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强调等级观念,C强调启发式教学,D强调重义轻利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
小题2:A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B是体现天人合一,D强调学问解决现实问题,C符合题意,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忠孝仁义以维护统治秩序。
小题3:宋明理学强调道德的修养,认为修养道德是成圣的前提。研究天人的关系的是汉代新儒学;儒家“格物”的目的是理解“理”的含义,而非认识自然规律;宋明理学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因此选B.
小题4: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反封建思想。根据题干中“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表明其反传统思想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童心”“真心”体现了唯心主义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李贽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商品经济发达,少数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说法正确。李贽等人的思想受时代的局限,并没有完全突破儒学的范畴,因此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小题1:儒家思想
小题2:宋明理学
小题3:宋明理学
小题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点评:
小题1:孔子思想“仁”和“礼”的内涵。2009年高考孔子思想仍会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儒家思想易于和一些热点(如:构架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结合来考查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小题2:从高考命题的趋势看,宋明理学强调和谐意识,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辩证地研究理学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小题3:本课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均有出题的可能。备考对策是要准确记忆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并能够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掌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小题4:从高考命题角度上看,重点考查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背景条件、时代特征及其影响;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涉及。因此,考生复习时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把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联系,把握他们思想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将明清之际的儒家与欧洲启蒙运动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及其原因。
举一反三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阿尔帕说:“……大多数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1)据材料一指出,三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人”的认识有何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什么思想?(2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治,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
A.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D.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下”、“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①②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