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在《致罗马教廷》的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痛苦的巨流,凶残的庙堂”,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

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在《致罗马教廷》的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痛苦的巨流,凶残的庙堂”,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在《致罗马教廷》的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痛苦的巨流,凶残的庙堂”,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建立“以人而不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材料二:当人民被迫服从时,他们做得到;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做得更好。因为人民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依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以上两段材料反映的共同话题是什么?据此分析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分)
答案

(1)核心思想:提出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3分)
(2)核心思想:要求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影响:为即将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
(3)共同的话题:都强调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束缚,提倡自由、平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4分)
关系:经济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现实以反作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如材料“‘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建立‘以人而不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等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结合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分析回答,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掌握情况。依据所学可知,二者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主张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相关政治内容分析回答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举一反三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
A.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B.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C.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D.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B.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C.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D.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出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表明作者认为  
A.人类天性迟早要突破各种束缚
B.遏制人类天性必须具备非凡的本领
C.反对以任何形式遏制人类天性
D.只有头破血流才能遏制住人的天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4—16世纪,在意大利由市政当局或宫廷开办的、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维多里诺及其“快乐之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孟都亚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其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变化。(2分)
材料三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同样……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
——摘自《近代英国教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向。(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伊拉斯谟考订基督教经典,维新运动时期的中国维新派代表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对传统文化进行厘清和扬弃
B.为新思想的传播寻求理论基础
C.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
D.弘扬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