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洋务派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的明显缺陷……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有京师同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洋务派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的明显缺陷……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有京师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的明显缺陷……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洋务学堂,开中国近代学校之先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朝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和民国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目标上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何变化?其变化有何积极意义?(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10分)
答案

(1)变化:创办新式学堂,教授西方语言和技术;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6分)
意义:打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和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6分)
(2)时代主题:反对对人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4分)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人文精神兴起,反对天主教会的束缚。(6分)
(3)进步性:目标——培养健康国民,为民主共和服务;
内容——反对封建专制;符合时代要求;(6分)
本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的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洋务运动教育体制的变化打破了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的办学方式,有力的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2)从材料“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并结合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西方教育推崇人的解放。(3)从材料“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培养人才的目标。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反封建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上的反应。
举一反三
(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不包括(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世纪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建筑艺术B.文学创作C.绘画艺术D.雕刻艺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l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l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l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1)请论证说明材料中关于欧洲扩张和其推动力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 某班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的史料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德国组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帮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建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材料二中哪一组学生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原始(第一手)史料?英国组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说明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