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
无已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表明康德
A.反对暴力革命B.主张自由和理性
C.主张“人生而自由”D.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标榜自由和理性。“心中的道德法则”即自由和理性。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自然从我在外部感觉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在其中的联系扩大到重重世界、层层星系的无限空间之中,以及体现着它们的循环运动、生成与延续的无限时间之中。每念及此,不知有多么渺小的我们,无不对这个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广阔无垠的宇宙产生出某种敬畏之情。自由就不同了。它开始于我的无形的自我和人格,并把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理智世界之中,尽管这是只有理性才能思想的世界,然而我发现,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而且可以通过这个具有本体意义的世界与所有那些有形世界发生关系。显而易见,这个理智世界更令我们赞叹不已。虽然这两个世界都与我的存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我们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只不过是自然无穷无尽的因果锁链上的一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家园--地球--不过是沧海一栗,一颗无足轻重的沙尘,我们自己则是活动于这粒沙尘上的微不足道的渺小生物。我们不知道自己凭什么被赋予了极其短暂的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何地将交出生命,重新加入到自然之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去。从这个意义看人类,他仅仅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即使他有认识能力,可以认识这个宇宙的自然法则,甚至这自然法则就是由他的知性赋予自然的,那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其地位与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那无形的理智世界而言,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这样一个超感觉世界向我们表明,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理性存在者,而作为理智世界中的一员就无限地提高了他作为人格、理智的地位和价值。在人格中,道德法则的自律性呈现出某种独立于动物性、乃至独立于全部感觉世界的生存方式,它表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具有自己为自己立法,完全由其自身决定自己存在的真正的自由。当他遵从道德法则行动的时候,他就摆脱了仅仅作为一个“物件”的他律地位,而具有了超越于一切自然存在物之上,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严。当然,我们不可能从认识上来确证这个理智世界的实在性,但是在实践领域它至少可以通过道德法则所引出的“至善”而推导出来,而且这个终结目的决不仅限于今生今世的条件与界限,它使我的存在指向永恒。
举一反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D.伏尔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反对
A.君主制B.君主专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 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据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 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 移植起步的。
——据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 阅读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 说”对近代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影响。(10分)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3)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宪政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
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
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6分)
材料三 表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主张
争议项目
弗吉尼亚州代表
新泽西州代表
立法机构
由两个部门组成
只有一个部门
立法权
来自人民
来自各州
立法原则
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
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立法权力范围
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
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5%
(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争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4分)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