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幅图中的两类战船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对世界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幅图中的两类战船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对世界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幅图中的两类战船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对世界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同:均配有火炮;均不同程度的配置了风帆作为动力。(2分)
异:前者以风帆为动力;后者以蒸汽为主要动力;马力更足,速度更快。(4分)
前者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原产自美洲等地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推动了贸易顺差。中国开始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以后者为后盾开展的商品输出,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扩张,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日益陷入世界市场,工业文明日益影响中国,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解体加速,社会转型加快。
解析

试题分析:
比较需要结合图片内容,和文字阐述,去寻找他们的异同依据“三艘帆船组成”“ 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船上装有大炮”“ 它装配了100门火炮”可以得出其相同点为配有火炮;均不同程度的配置了风帆作为动力,依据“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可以得出二者的区别为前者以风帆为动力;后者以蒸汽为主要动力;马力更足,速度更快。第二小问可以转化为新航路开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举一反三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6分)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位研究欧洲扩张的著名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下列各项属于中世纪的动机的是
A.与美洲诸国家贸易B.殖民扩张掠夺财富
C.加强世界各地联系D.传播人文主义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下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B.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D.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中心的转移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