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国际奥委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22次全会上,中国城市南京在投票表决中战胜欧洲古城波兰的波茨南,成功获得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迎接

2010年2月11日,国际奥委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22次全会上,中国城市南京在投票表决中战胜欧洲古城波兰的波茨南,成功获得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迎接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2010年2月11日,国际奥委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22次全会上,中国城市南京在投票表决中战胜欧洲古城波兰的波茨南,成功获得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同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图片网站。请你审核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图1

图2

图3

图4
D
以下所提供的材料你必须认真研读,我们提供两组组不同角度的问题。

图1

图2
图1: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2: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探究题第一组:
①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有两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题第二组:
③指出两个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抗战的历史,说说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日朱仙,日佛山,日汉口,日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与“香港兴”、“上海兴”相关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造币厂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的钱币 ……总额是450万英镑,这五车白银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这五车白银有可能来自于
[     ]
A.《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B.《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清政府于1844年在广州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的通商及对外交涉事务。这五个口岸的被迫开放是哪一条约的规定

[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