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近代《开放口岸分布图》 ,其格局形成于(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为近代《开放口岸分布图》 ,其格局形成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C.甲午战争之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能够看出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如天津,营口,汉口,九江和镇江,所以依据所学可知上述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
举一反三
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3年5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1)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哪个重要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探索自强之路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观点,并简述孙中山在20世纪初为实现此观点所做的努力。(5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有人认为,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
(3)试说明这种思想解放的思想文化背景。(4分) |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
|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① 勒索大量赔款 ② 协定关税 ③ 开放通商口岸 ④ 割占香港岛 |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侵略特权,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③增开天津为商埠 ④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