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4分)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 “遥遥无期”?(6分) 材料四 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6分) |
答案
(1)对立:①和③对立:理由:①认为中国近代化是西方传过来的(或传导型现代化),③认为是自身发展而来的(或内生型近代化)。(6分) (2)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的觉醒,为争取民主与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接受了有西方传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 (3)政治:资产阶级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但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入,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6分) (4)主要特点: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救亡图存是其主体,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中国近代化是在全球化影响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的加深而逐步推进;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融合中逐步发展。 |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仔细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表格中的冲击------反应模式指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进行的,表格中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中国的近代化是由原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并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二者对立。(2)从材料“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以分析的出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逐渐的觉醒,进而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3)中国近代不断地进行着近代化的探索,但是近代化之路仍然曲折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决定的。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4)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和外国侵略与反抗外国的侵略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的近代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深受全球化的影响。 |
举一反三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中法关系主要以传教“事业”为主线索。为了争夺远东控教权,法国天主教会和政府力求扩大天主教在华的传教势力,以收政治、外交、经济之利。拿破仑三世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并郑重地宣布:“打到中国去,为传教士讨还血债。”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武力侵入越南南部,开始寻找从越南通往中国云南的通道。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6月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其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百度百科》 材料三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被世界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当日,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只有两句话,44个字,堪称中国外交史上措词最简洁的外交公报。 ——《密档之中法建交惊天下》 材料四 这位身高320米的“铁夫人”(埃菲尔铁塔)自建造以来第一次身披红装,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幸福和喜庆,更标志着中法全面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2004年01月25日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将在2008年12月6日在波兰会见达赖喇嘛。 ——外交部网站(2008年12月5日) 新京报讯 2013年6月5日,中国宣布对欧葡萄酒发起“双反”调查后,法国政府发言人当天称,法国政府持反对态度……在此前的中欧光伏反倾销案中,据称法国对征税投赞成票。有分析据此认为,中国此次对葡萄酒启动“双反”调查反制意味明显。因为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家仅法国就占对华出口超五成。 ——《新京报》(2013年6月6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是指哪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法新约》的相关条款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的“外交核爆炸”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当代中法关系的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
1816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出访中国,却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清朝要求依照天朝定制,行三跪九扣头之礼,英使认为有伤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坚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不顾而去。此一礼节之争直接反映了A.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 B.海权思想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对立 |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化的矛盾 | D.主权国家观与天朝大国观的冲突 |
|
(18分)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2)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分)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1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理由。(6分) (6)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1分) |
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指出:“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中,英国政府及其代理人利用潮水般涌入中国的非法鸦片,榨干了中国国库中的白银储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使这个国家***。”这一分析A.对鸦片输入性质的认识不合理 | B.对鸦片输入终极目标认识不正确 | C.没有指出英国改变贸易逆差的目的 | D.没有指出英国输入鸦片的危害性 |
|
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