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总要用之有节,以备兵荒。”对这个方案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C.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材料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财产分配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圣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婚娶等费用由国库统一配给。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项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材料要求平均分配财产,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经济上的平等,没有涉及政治生活,也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A、B、D项均可排除。
举一反三
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颠倒圣人名教,君臣伦常……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诗书典籍,一旦扫地荡尽”。这份文告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反对天主教B.捍卫孔子权威
C.丑化太平军D.反对英法联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1分)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呜。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三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1分)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近代史上曾定都于此的不同性质的政权。(4分)
(3)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的原因是什么?(7分)
(4)从农民抗争,政治近代化和列强暴行角度说说近代史上发生于“虎踞龙盘”之地的重大事件。(3分)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有哪些表现?(1分)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