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国家尊严的行动[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
C
举一反三
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其直接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外国资本的涌入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世界市场的形成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学者做出此种判断的依据为[     ]
A.日本战前长期的精心准备
B.清政府的全国战争总动员
C.大清国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D.陆军广大将士的拼死抵抗
题型:吉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题型:江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