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治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五 ***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答案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韩侵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军事上已做好侵华战争的准备,并加紧搜集情报,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
(2)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竟在国家危难之秋,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文字说明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制定了全面精密的对华作战策略并付诸实施,材料二文字说明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军事上已做好侵华战争的准备,并加紧搜集情报,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2)材料三文字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竟在国家危难之秋,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材料四文字能够说明清政府在对日作战中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迎战策略而是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这是清政府失败的重要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就其影响而言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举一反三
谭嗣同在1896年春写下《有感》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其悲愁之绪直接缘于(    )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B.东北、西北广大领土丧失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D.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定海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义和团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文献可考: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隶属于台湾。近代日本割占这一岛屿是通过哪一条约?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