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又上书李鸿章,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要求按照西方资本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又上书李鸿章,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要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在全国实行改革,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
(1)据材料一,孙中山最初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 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
——N.佩弗《远东》 |
(3)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要求改革以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2)抛弃改良的幻想,由主张变法改革变为以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因为他认识到变法改革的道路行不通。 (3)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4)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进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的进程,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
举一反三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
[ ] |
A.国情不同 B.斗争对象不同 C.革命性质不同 D.群众基础不同 |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 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
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是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 ]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的关键性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地批判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