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运动是A.五四运动B.国民会议运动C.五卅运动D.省港大罢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运动是A.五四运动 | B.国民会议运动 | C.五卅运动 | D.省港大罢工 |
|
答案
C |
解析
根据所学,在五卅运动中既有资产阶级的反抗又有妥协的表现,所以C正确,ABD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举一反三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独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提倡学术自由,反对文化专制 | B.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运动 | D.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小题2:当今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大革命后期,作为中共***的陈独秀犯了A.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C.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 D.托陈取消主义错误 |
|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下列哪项史实最能证明上述材料的结论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 B.中国五四运动兴起 |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 D.国际联盟的成立 |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
|
今年2月,(2011年)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仔细阅读图片,判断毕业证颁发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
(3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到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材料二:至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论述一年前发生的“国史上最有价值”之运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为国家之保存及发展起见,一时的政治事业与永久的文化事业相较,其轻重本已悬绝”;而“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而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有鉴于此,梁启超于是断言: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已政治运动为辅。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与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1) 材料四:对于(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戴季陶交换了看法。戴认为:“许多无组织、无训练,又没有准备的罢工,不但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且对工人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你这个意思很好……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或者是教训指导知识很低的人。”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前国内知识界期待“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8分) (2)据材料二、三,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事实简要分析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四,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有了什么变化?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有何体现?(8分) (4)结合以上分析,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