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材料二 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 “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个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 材料三 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十二月七日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在情势危急的内战中,国民政府仍试图进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于南京集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 (1)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5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表述着力点的差异。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6分) |
答案
(1)相同看法:当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有极强的破坏性。(2分) 价值尺度:人性、人权。(2分) (2)原因:处于战争的特殊需要(鼓舞己方士气、打击对方)(1分) 阶级利益的差别所致。(1分) 启示:看问题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的进行分析;(2分)要做到论从史出、试论结合。(1分) (3)差异:大陆——从军事角度,宣扬这场战争的伟大与辉煌;(2分) 台湾——从政治角度分析内战的起因及曾经执政党的失误。(2分) 处理方法:从多个渠道(如:大陆方面、台湾方面、美国方面等)获取相关史料,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客观公正的还原这段历史。(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刘伯承感慨道:“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龙应台也认为”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他们都认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评价战争的价值尺度是人性、人权。 (2)材料二中指出: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分歧的原因可以从战争的需要和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材料三指出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可见大陆方面主要从军事上分析了三大战役的意义。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从政治角度分析内战的起因及国民党的失误。第二小问考查研究历史的方法。应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史料,客观公正。 点评: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 中共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举一反三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A.《八一宣言》的发表 | B.一二·九运动爆发 |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
|
下列事件属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①虎门销烟 ②淞沪会战 ③辽沈战役 ④百团大战 |
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统一战线分别建立于什么时期?( )A.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 B.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 C.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 D.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
|
某校学生搜集有关“七三一部队”罪恶活动的相关证据,他们主要该去哪里调查 |
对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 |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敌后战场作战方式与正面战场截然不同 |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同时存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的特色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