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B.提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D.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社论发表于1881年,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A项正确;但洋务运动“只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仅学习器物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源,B项符合史实;主持洋务运动的是地主阶级,他们不可能进行政治变革,美国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C项正确;故选D。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洋务运动的***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举一反三
下图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关于这一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洋务派的一位代表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赋财动以数百计,无非取资于煤炭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电信、丁口税。”这表明
A.洋务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
C.洋务派主张与外国诸多市场D.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后,所产之煤行销各地,外国煤进口锐减,这说明(  )
A.洋务派的民用企业能够使中国达到富强
B.开平煤矿给附近地区提供廉价燃料
C.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先进
D.洋务企业的兴办抑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现代化处于困境B.中国自强运动缺乏政治保障
C.国家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