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洋务最为当务之急,以通晓各国语言文字为人。————据张之洞《延访洋务人才启》材料三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须识其惰性……欲悉各国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洋务最为当务之急,以通晓各国语言文字为人。————据张之洞《延访洋务人才启》材料三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须识其惰性……欲悉各国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洋务最为当务之急,以通晓各国语言文字为人。
————据张之洞《延访洋务人才启》
材料三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须识其惰性……欲悉各国情形,必须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蒙。”
————据弈忻《奏请创设同文馆说》
材料四 臣等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养人才,……年十二岁至二十岁为卒,(先)在沪肄习,以六个月为卒,察看可以造就,方准资出洋……以十五为卒,中间艺成之后,游历2年,以验其学,然后回至内地,听候总理衙门酌情使用,奏请委用。
————据李鸿章《派员携幼童出洋并应辨事宜疏》
回答:
结合时代背景,从洋务派兴办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与中国古代教育相比有哪些历史进步,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要求:论述、比较应成文,限200字以内。
答案

19世纪60年代,为适应中国外交上的需要和办洋务的人才需要,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主要以译书和学习格致之学为主,组织留学。
培养目标:具有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改变了古代培养的目标是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忠顺皇帝的奴仆。
学习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改变了古代的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教学内容。
方式: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改变了过去学校教育的封闭性。
作用:培养了大批的实际有用的人才,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解析

通过几组材料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关于洋务运动实行新式教育的状况。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目的,材料四反映的是选派留学生到外国学习的标准和要求及任用情况。说明洋务派在教育上已经打破了古代教育传统和封闭状况,开始新式教育,抓住这些内容,进而说明他的作用。
举一反三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中央领导核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如铜、铁、洋布等类,皆是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财用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
制造所用煤铁,毋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三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生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
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何局限性?
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洋务派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说明其主要意图。并指出你对此有何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洋务派在寻求富强的指导思想上有哪些致命的弱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同时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
B.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推(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27多吨,1899年增至77.827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D.甲午战争的惨败宜告洋务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