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

(1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4分)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2分)
答案

(1)1978年前总体上稳定的原因:(本小问共4分)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必答项,2分);
②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等 (答对1点即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1992—1994年上涨原因:(本小问共6分)
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答项,2分)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③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      ④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
⑤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
(②—⑤点答对一点即得2分,总计不超过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2)(2分)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从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等角度来归纳原因;第二小文、问原因与上一问相对应,联系1992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还可以从改革开放、消费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2)认识可从其积极作用,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稳定物价,应对危机来说明;也可从消极方面,如“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我国发展工业化的成功措施及影响。(4分)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钢产量
535
1866
667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2)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1992年,***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分)
(4)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是为了  [     ]
A、解决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B、对工商业者进行守法经营教育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开展整风运动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和企业中
①存在贪污腐败现象②官僚主义严重③浪费现象严重④有偷工减料现象[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题型:0103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严重的贪污案件的不断发生,证明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中共在建国初期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三反”运动
D.反右派斗争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