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据此推断该日记应写于A.维新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共

胡适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据此推断该日记应写于A.维新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胡适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据此推断该日记应写于
A.维新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共合作时期

答案
C
解析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与图中杂志的创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保路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眼中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材料二: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续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预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
材料三:……从速设立一大印刷机关,诚不可谓非急务矣。果能成事,其利如左:凡关于宣传吾党之宗旨、主义者,如书籍、杂志等类,可自由印刷,免受他人制肘。……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问题:(13分)
(1)该信函的原文落款是“孙文,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据此推测,该信函应写于哪一年?(1分)
(2)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有何影响?(不得照抄材料)(2分)
(3)依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原因的理解。(5分)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写此函时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政治理想是否相同,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认识?(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A 求同与存异    B 理性与人文     C科学与理性     D 民主与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材料五: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陈寅恪《致沈廉士》
请回答: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3分)
(2)民国期间,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2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介绍到林纾的《妖梦》:一个人梦见去游阴曹,阴曹里一伙不法之徒把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他在阴曹里看到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对此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                          
A.林纾所指的不法之徒是指袁世凯等北洋军阀
B.林纾认为欧阳修和韩愈的文学贡献不如曹雪芹及施耐庵
C.林纾的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表现形式
D.林纾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