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D.撤并政府机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D.撤并政府机

题型: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答案
D
举一反三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晚清出现的这类考试内容旨在选拔

[     ]

A.科技人才
B.通经人才
C.军事人才
D.外交人才
题型:上海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