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③“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

答案
D
解析
①是新思想萌发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②是维新派的观点;③是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④是早期维新派的政治诉求,时间略晚于洋务运动。答案为D。
举一反三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樊树志讲明史: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位作者审视“西学东渐”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当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4分)
材料二 “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
(2)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3)简要说明魏源的海权思想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并简要评述魏源海权思想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