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B.近代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图表,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从鲜有提及到频频出现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说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故选C。 |
举一反三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C.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他称赞的是( ) |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材料一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右) |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已作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