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
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
(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今者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盟会宣言》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一陈独秀《敬告青年》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二的作者同康有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掀起了哪次改良运动?(2分)
(3)材料三提出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4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3分)它表明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2分)
(4)材料四中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这次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分)
答案
(1)魏源(2分)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资产阶级变法)(2分)   
(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分)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分)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或资产阶级政党)(2分)
(4)民主与科学    (2分)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2)此题也是比较简单,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3)材料三中的(一)说的是驱除鞑虏;(二)说的是恢复中华;(三)说的是创立民国;(四)说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这些都表明同盟会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内容。标志是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由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分别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主张维新改良、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举一反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而且要“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林则徐主张本国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这种主张在当时
①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②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④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
C.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中国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