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

(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
(1)依据材料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10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
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②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
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
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
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
(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评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0分)
答案

(1)观点: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4分)
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观。(6分)(任3个方面6分)
(2)史观:唯物史观(或革命史观)。(2分)
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6分)
(3)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地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初具规模(或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可以归纳出观点为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第二小问,由材料中的“近史家”等信息看推断出梁启超的主要受到近代的思想影响,如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观。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可判断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或者革命史观,由材料中的一、二、三反映了时代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
第(3)问,主要考查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只材料中“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归纳即可。
举一反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4分)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对该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
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D.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
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B.学习西方民主C.争取国家独立D.实现个人自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做出的
C.他们三人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他们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