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的器物(即是材料中标注的“专注造船、制器、练兵”),是作者观念中的“末业”,作者观点中的本业是指“政教”,是西洋的政教,不是中国的纲常伦理,所以排除A、C两项。B项的说法不准确,作者在批评洋务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不仅要学西方技术又要学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所以排除B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内容 |
举一反三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 |
下列语句,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A.“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 B.“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 | 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D.“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
|
下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 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 | 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 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楷模 |
|
(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 (1)依据材料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10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 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②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 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 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 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 (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评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0分)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4分)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