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

(12分)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曹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三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
(4)综各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1分)
答案
(1)抉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分)
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2分)
(2)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2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2分)
(3)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4分)
(4)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分)
解析

举一反三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属于严复思想主张的是(   )
A.欲自强,必先致富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A.严复B.郑观应C.康有为D.王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修道后发现教皇和教廷大员们种种亵渎上帝的行为,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他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岳麓版必修Ⅲ
材料二 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1)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和马丁·路德有什么相同点?(6分)
(2)马丁·路德和康有为的实践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