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岁月,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做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阐明东西伦理的共通性 |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岁月,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可知,康有为吧西方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这是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托古改制的成因:①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②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③康有为自幼受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而且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
举一反三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的目的之一是A.避免农民革命 | B.推翻朝廷统治 | C.顺应革命形势 | D.收复台湾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原因 |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1: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2: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3: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8分) (2)材料3的观点同材料2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6分) |
下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戊戌变法期间成为畅销书的是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