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盛宣怀为李鸿章拟写的《轮船章程》中这样写道:“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他向李鸿章表达自己的宏愿:“必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盛宣怀为李鸿章拟写的《轮船章程》中这样写道:“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他向李鸿章表达自己的宏愿:“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盛宣怀为李鸿章拟写的《轮船章程》中这样写道:“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他向李鸿章表达自己的宏愿:“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同时建议“非商办不能谋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材料二  19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民间工商业者独立投资能力和愿望的增强,官督商办组织形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洋务企业中的“官权”与商人的“求利”要求不断发生冲突。1893年,李鸿章委任盛宣怀恢复焚毁后的上海织布局,盛宣怀提议改“局”为“厂”,以示商资商办之意,名为“华盛纺织总厂”。 1902年,他为改变“华商向无会议公所,涣散小群”的局面,他主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商会性质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为工商界独立处理商务,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付诸了实际行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庆峰《论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宣怀实业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答案

(1)思想:主张政府主导创办民用工业与外商争利。(2分)
意义:推动民用工业的发展(或工业化进程);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4分)
(2)变化:强调商办,主张建立民间商会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分)
原因: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显露,官商冲突不断发生;清末“新政”的推行。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材料中“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反映了与外国商战、争利的思想;“非商办不能谋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体现盛宣怀的具体主张——官督商办。联系洋务运动分析其意义,推动工业化进程,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2)问,“民间工商业者独立投资能力和愿望的增强”,反映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洋务企业中的官权与商人的求利要求不断发生冲突”,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时间信息“1902年”反映了清末新政的背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盛宣怀的思想由“官督商办”转变为“商办”,同时建立民间商会以促进工商业发展。
举一反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所体现的儒家主要思想是
A.以人为本B.中庸之道
C.实事求是D.韬光养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C.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D.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9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