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材料一 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 材料一 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
答案
(1)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牵制内阁。(6分) 后果: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最终衰亡。(4分) (2)原因: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人口不断增加。(6分) (3)康熙帝主张废除土石上程的长城,推行仁政,用民心构筑一道思想的长城。(4分) a、对内:励精图治,让人民休养生息,缓和满汉、满蒙、满藏民族矛盾,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4分) b、对外:击败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但内阁始终不是中央-级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为了牵制内阁,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导致“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最终衰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这些城市的兴起是因为手工业发达;汉口由于交通便利成为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人口不断增加成为丝织巨镇。 (3)材料三中康熙帝认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他主张通过实施“仁政”巩固边境。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概括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
举一反三
材料一:贞观年间,终岁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⑵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⑶他们统治时期的局面有什么共同点? |
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C.三大改造完成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
2007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
比尔·盖茨创建和领导的微软公司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者。它在拿球的员工总数超过50000人。微软现象表明 ①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 ②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的协作程度不断提高 ③发达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资本扩张 ④实现了市场开放和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的原则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