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4分)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1)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3分)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之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但又以为历不必改。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民国肇建后历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晚清到民国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 材料三 “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穆罕默德· 阿里创办近代工厂
| 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
| 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一国两制
| 拿破仑《民法典》
| 法国1875年宪法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求同存异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3)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1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答案
(1)(9分) 共同点: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3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交往范围相对狭隘;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的状态。(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14分) 从晚清到民国(近代时期),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入和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洋历法(阳历/公历)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中国经历了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采用的变化历程。从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到19世纪末的黄遵宪,逐渐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经纬度”等自然科学概念,开始认识到西方历法(阳历/公历)优于中国传统历法(阴历/农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思想、经济、教育等社会各界不仅提出改行公历(阳历),而且从国际化(或世界化)、政治性、工具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宣传历法知识,终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行公历,阳历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上述材料表明,由于历法在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政治和文化意义,使得国人在接触阳历之初,很自然地以一种“正统”眼光视之。但是,当中西接触日深以及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亲身体会到阳历的优点和长处后,人们逐渐抛弃了一开始的政治性眼光,而从工具性角度更客观地看待阳历。 (3)(11分)示例:
主题(1分)
| 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1分)
| 关键词(1分)
|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法国1875年宪法(1分)
| 添加的关键词(1分)
| 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简要阐释(8分)
| 美国1787年宪法吸取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拿破仑的《民法典》继承发展了古代罗马法的精髓,确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规范。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学习和借鉴欧洲大陆法系的成果,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法国1875年宪法汲取了启蒙思想、《人权宣言》、英美等国的法律成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和责任内阁制,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
|
解析
试题分析: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依据上述信息,归纳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并从生产力水平、地理知识、交往范围、各地文明的孤立等角度分析原因。 (2)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材料二的信息:从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到19世纪末的黄遵宪,逐渐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经纬度”等自然科学概念,开始认识到西方历法优于中国传统历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思想、经济、教育等社会各界不仅提出改行公历,而且从国际化、政治性、工具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宣传历法知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行公历,阳历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作出阐释和分析说明。 (3)材料三的主题是“文明的发展与借鉴”,考生可选取其中的某个角度,如“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借鉴”、“外交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等,根据确定的主题选出三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说明。 |
举一反三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 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 | 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 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市场上的银价时涨时落,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1934年美国宣布实施《白银法案》,授权其财政部可以高价购买国外白银,从而造成中国大批白银外流。……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心恐慌,在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造成不少银行停业或***。……商业的不景气,自然牵连到工业不景气,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238家工厂***。1934年10月,为彻底解决因银本位制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国民政府决定实施法币改革,彻底废除银本位制。……对国民政府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地方上的货币发行权被取消,白银又被收归国有,其财政上不得不更加依附于中央,各省之间的货币、市场的统一,商品交换、经济交流更加密切,无形中加强了全国经济、政治、思想的实质的统一,也有利于对付日本大规模军事入侵。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杨奎松著 (1)据材料,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9分)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李宗仁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言论,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李又发表了《焦土抗战与民族复兴》等一系列文章,阐述其基本主张,即在政治上为了发动举国一致的对日战争,必须下最大的决心,不怕牺牲,纵使全国化为焦土,也要与日寇血战到底。在军事上,必须是总动员的全面战,而非局部战;是主动的进攻战,而非单纯的防御战;是游击战、运动战、坚壁清野相结合的长期消耗战,而非速决战。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7年1月20日,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遵照军委会关于确保鲁南、苏北,持久抗战的指示,制定了本战区的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一、保守鲁省大部及苏北地域,与敌行持久抗战。二、作战初期,应扼守黄河及沿海要点,直接阻止敌人之侵入;不得已时,亦须逐次诱敌深入鲁南及苏北地区,准备会战,予以极大打击,获得最后胜利。” ——[美]陈福霖莫济杰主编《新桂系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宗仁的抗日主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宗仁的抗日活动。(9分) |
《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 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 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
|
下图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对这一进程表述准确的是
①是多种趋势同时存在的多线型、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②包含许多发展趋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分过程 ③是鸦片战争后长期革命化***、缓慢发展的过程 ④由殖民地型资本主义化到独立后的现代发展轨道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