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A.近代化史观 | B.全球史观 | C.革命史观 | D.社会史观 |
|
答案
A |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叙述,可知这场革命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催生了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政治大变局,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正是这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充分理解各个史观的基础上不难得出A项正确 |
举一反三
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A.1949—1956年 | B.1956—1966年 | C.1966—1976年 | D.1976—1978年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悁悁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7分)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A.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 B.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 C.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 D.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
|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革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在此,庄子A.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 B.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修身养性 | C.主张建立统一的法治国家 | D.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