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A.“立即、无条件的承认完全独立权利”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

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A.“立即、无条件的承认完全独立权利”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
A.“立即、无条件的承认完全独立权利”
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并未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故本题应选A项;B项应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内容、C项应为1989年第九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内容、D项应为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内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61年”不符。
举一反三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8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
(4)从现代化的特征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表现。(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不能表明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