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
(4)从现代化的特征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表现。(13分)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地影响。(任答三点得3分)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分)
(2)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分)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6分)
(4)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4分)
政治: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掀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分)
思想文化: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实业救国思潮。(任答四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中我国报纸多产于产生于汉口、上海和广州等通商口岸或大城市中;“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可以总结出中国人办报刊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外国人办报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关健语句可以归纳出梁启超所认为的“报馆所应尽之义务”: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健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4)做好本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从“现代化的特征”来分析;一是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这个时间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和这两个关键点,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来概括归纳1895年到1919年中国的现代化的表现。
举一反三
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不能表明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 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72年9月26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5分)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副“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