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年~1915年“共和”“民主”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年~1915年“共和”“民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年~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共和”“民主”字眼在1893---1913年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
要原因。(4分)
材料二 下图为1940年~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2)依图分析1940~1947年“民主”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并说明理由。(8分)
材料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金冲及《新中国的第一年:写在国庆55周年之际》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或辛亥革命)(4分,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1940~1944年“民主”出现频率不高,原因是以抗日为重。(2分)1945一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原因是抗日的胜利使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4分) 1947 年“民主”频率下降,是因为内战爆发,专制统治的压制。(2分)
(3)变化:民主从少数人才享有的权利变成多数人都能享受的权利;贫苦民众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到当家作主人。原因: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联系1893---1913年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共和”“民主”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2)通过材料二 “1940年-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可以看出,1940-1944年民主出现的频率不高;1945一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1947 年“民主”频率下降。原因可以从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政局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3)材料三 “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反映了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管理国家的权利。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
——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5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2分)结台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1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宪法,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分)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及其法律高度成熟的标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一时期应是( )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宋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