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 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的中式服饰式样,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人体与衣料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是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曲线美,是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北京《大自由报》上刊登的广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概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广告内容,由表及里地概述有关“易服”的历史信息。(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服饰变迁的要素(2分)
答案

(1)特点:动物为图案;规定严格;官阶分明。(2分)
(2)差异:明代服饰式样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服饰宽松。西方服饰式样开放、显露,在结构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服饰合体。(4分)
观念: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受理学的影响),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2分)
(4)“表”:民国的成立;西化特征出现;士商率先易服。
要素:政治生活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即可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
(2)据材料二、三“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显得宽松...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即可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思想方面主要是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3)据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专做西式...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其表的含义是材料的直接信息,其里主要是从产生“表”特征的原因去分析概括。
(4)综合以上材料“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在明代...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即可总结出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要素。
举一反三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1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