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材料中“史学却离不开史料” “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说明史料研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史学研究就是史料学,史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A不符合题意。“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说明B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择D。 |
举一反三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以下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春秋繁露》 | B.《天演论》 | C.《儒林外史》 | D.《四书章句集注》 |
|
1896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下列关于报刊杂志的观点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时期各报刊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新闻”的观念 | B.戊戌变法时期,《中外纪闻》开创新闻画报之先河 | C.辛亥革命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 D.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
|
(1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
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贱;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派别( )A.儒、法、道、墨 | B.法、儒、墨、道 | C.墨、儒、道、法 | D.法、墨、儒、道 |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D.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