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

(24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6分)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6分)
答案

(1)表现:(6分)①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4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②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2分,每点1分)
(2)物质方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评分说明:每一方面,史实1分,论述1分,本小题不得超过6分)
(3)努力:①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方略。②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创办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③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等。
(评分说明:至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每个方面得分不超过2分。每个方面具体史实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如能综合叙述则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软实力如果答了经济发展或军事方面,不给分。)
(4)价值观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3分,每点1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以上得3分。)
体制构建: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3分,每点1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以上得3分。如果答三权分立的具体内容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唐、宋时期的史实范围内,概括其“文化价值”,可突出理学的产生、中华文化圈、四大发明的世界贡献等;概括其“社会制度”,要举出两项重要政治制度,也要高度浓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2)中国近代以来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而重建文化信心,即:物质方面要突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方面要强调学习西方传来的先进政治制度;精神方面要点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重大政治运动的思想意义。
(3)“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按题目要求应排除经济、军事等方面;“政府政策”主要应该指出民主法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内文化教育政策及国际上的文化传播等;“公共外交”应该点明中国为了创造和平安宁国际环境而提出的重大外交原则及主动融入世界的重大努力。
(4)按题目要求,“美国开国元勋(即华盛顿、杰斐逊等)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在“价值观念”上主要是启蒙思想的影响,在“体制构建”上要突出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国体与政治架构模式。
举一反三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 400万
5 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

1.25
亿
10.09

9 115.13

1 911
1 175.05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