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做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言语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生动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影响:有利于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普遍感到不幸福。(4分 三个得分点,任答两点)
(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3分酌情给分)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3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可直接得出特征为:与巫相近,重视仪式。第(2)问,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给中国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答案时依据材料结合“三纲五常”的消极意义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不同点可以从中西方家庭的“强制”与“自愿”两个角度归纳即可,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西方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的差异等角度加大。
举一反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3)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