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同治)六年,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

【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同治)六年,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同治)六年,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设艺童学堂,预募水勇习练驾驶。事皆创立,船材来自外国,煤炭亦购诸南洋,采办尤易侵渔。葆桢坚明约束,一无瞻徇。布政使周开锡为提调,延平知府李庆霖佐局事,皆为总督所不喜,齮龁(yihe 指毁伤、倾轧)欲去之,葆桢疏争得留,藩署吏顽抗,以军法斩之,众成惊服。 ……内阁学士宋晋疏请暂停船工,诏下酌议。葆桢上疏,略谓:“自强之道,与好大喜功不同,不可以浮言摇动。且洋员合同不能废,机厂经营不可弃。不特不能即时裁撤,五年期满,亦不可停。”推论利害切至,诏嘉纳之。……先后造成兵舰二十艘,分布各海口。寻以匠徒艺成,议酌改船式,督令自造,不用洋员监督。疏陈善后事宜,并如议行。
——摘自赵尔巽《清史稿》
(1)据材料,概括沈葆桢办理船政的主要举措。(6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桢的上述作为。(10 分)
答案
(1)举措:①先期聘用外国技术人员监督,后自主建造;②从外国购买原料;③严格管理;      ④保护和培养人才(任意三点得6分) 
(2)评价:①善于学习外国造船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培养出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③推动了中国海军近代化,有利于海防力量的加强; ④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⑤既不能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也无法使中国富强与独立 (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船材来自外国,煤炭亦购诸南洋”、“坚明约束,一无瞻徇”等信息进行概括分析。(2)对于沈葆桢的做法,应该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积极方面来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培养了人才,但是从局限性上看,这只是学习的西方的科技,不能使中国强盛和独立。
举一反三
胡适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的判断
A.理解准确,结论正确B.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C.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D.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