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

(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 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 盾运动的中心,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 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
——据《全球化和全球史》等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 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 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 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据《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
(1) 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简述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在19世纪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充 满“西欧中心论”的原因。(lO分)
(3)阅读材料三,与“西欧中心论”相比,“全球史观”有哪些突破?简述“全球史 观”产生的社会条件。(8分)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4分)
答案

(1)思想:“通古今之变”的“变通”思想和“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是其研究的基本思想。(2分,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正确摘录材料也可给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背景:国家统一;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联系密切。(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内容:宣扬白色人种的优越;强调西欧历史的价值。(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原因:工业革命在西欧逐渐完成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西欧殖民扩张“高歌猛进”,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变成最后的征服;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霸权地位确立;欧洲思想文化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影响:影响研究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决定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研究古今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经济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上,思想“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关系上,中外联系密切。
(2)从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以西欧为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忽视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独立存在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欧的时代背景:政治上,西欧国家相继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且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经济上,西欧国家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对外关系,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殖民亚非拉落后国家。
(3)从材料三概括: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整体地看待世界;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文明。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政治上,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逐步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随之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不同文明互相融合;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带来更多的是科技、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尊重;
史学家本身历史观的转变。
(4)抓住历史观在每一段材料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某思想家指出:“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下列各项中,该思想家最为赞成的是
A.欲存天理,必遏人欲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心即理也,发明本心D.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二 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等为次从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謇全集·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上述主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表1推论恰当的是
A.1960年棉花减产幅度最大和人们需求减少有关
B.1962年棉花产量最低和国家政策没有调整有关
C.1963--1968年棉花产量增加和国内局势稳定有关
D.1974--1977年棉花连续减产和人民公社制度有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8分)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通过并颁布了帝国宪法,即所谓《法兰克福宪法》,并选举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帝国皇帝。根据宪法,德意志帝国由36个邦组成,各邦在内政上独立;帝国首脑称为“德意志人的皇帝”,拥有任命内阁、宣战、媾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帝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下院称人民院,每三年经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产生,上院称国家院,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通过的法律皇帝不能否决,只能拖延执行。
但威廉四世却拒绝承认该宪法和接受皇冠,其他一些大邦尤其是南德诸邦也拒不承认它。在此情况下,法兰克福议会……在全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护帝国宪法运动“。然而,当广大人民通过浴血奋战来保卫帝国宪法的时候,法兰克福议会中那些软弱的资产阶级议员却并没有与革命人民站在一起进行斗争,而是仍寄希望于普鲁士国王。5月14日,普鲁士全权代表来到法兰克福,要求把帝国执政的位子移交给普鲁士国王,并宣布该议会通过的一切法律包括宪法无效。……在各邦政府军和普鲁士军队的联合镇压下,这场“护宪运动“很快就失败了。
--蒋锐《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
(1)根据材料,分析《法兰克福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6分)
(2)1849年的宪政尝试失败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