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C.

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C.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C.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D.由军事互助到经济合作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两国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C项正确。
点评: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举一反三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政治,尤重帝王将相、革命英雄,而今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生态史观B.革命史观C.社会史观D.近代化史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清初,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最后集中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三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摘要: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该文件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原则?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共产党宣言》
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③(2分)
第二次
①(1分)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次
②(1分)
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
A.代表都是通过选举产生B.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C.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D.都拥有立法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