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答案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点评: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标高考省份和非课标省份都备受重视,高考考查思想的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宋明理学,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本专题的绝大部分试题出自本考点。相对而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则考查较少。本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易失分的地方有: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内涵;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考查文化科技的重点是古代科学技术、书法艺术、京剧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就,科学技术部分又重点考查四大发明,相对而言,其他科技成就以及古代文学则考查相对较少。
解析

试题分析:(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分别对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再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
(2)根据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学派的思想。
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兼收并蓄);再结合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原因分析。
(4)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举一反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治,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
A.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D.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基础是
A.立宪制B.总统制C.代议制D.政党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