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万吨)
| 棉花总产量 (万吨)
| 比上一年增长(%)
| 上缴农业税 (亿元)
| 粮食
| 棉花
| 1950
| 13213
| 69.2
| 16.7
| 55.9
| 19.1
| 1951
| 14369
| 103.1
| 8.7
| 49
| 21.69
| 1952
| 16390
| 130.4
| 14.1
| 26.5
| 27.03
|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 (3)材料三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重大变革?简要说明这一变革实行的历史意义。(3分) |
答案
(1)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3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4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农业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表格可以看出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原因从新中国建立、土地改革以及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来回答。第(2)问观察图片可以看出1960年是一个分界点,发展有波折。因此要分阶段分析。原因根据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措施来思考回答。第(3)问阅读材料三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点评:建国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农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1960年后,由于八字方针的政策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稳定的发展。 |
举一反三
李进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查阅资料做了如下笔记(见下表)。通过对该笔记的分析,他对申新公司和民族工业得出了一些认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申新纺织公司的变迁:民国4年,从英国进口36台纱机,采用股份公司形式的“上海申新纺织厂”(即申新一厂)开工。民国8年利润达到100万元。 民国10年在上海组成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三新财团”),构成荣家资本集团。三新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据民国21年统计,申新纺织公司共有9家厂,占全国民族资本(东北除外)纺锭、布机总数的19.9%和28.1%。 抗日战争期间,除汉口分厂内迁重庆、宝鸡外,余均被日军侵占。 抗战胜利后,申新原有各厂规模均未恢复至战前水平。 1951~1955年,各地申新纱厂相继实现公私合营。
| A.公司创办时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B.公司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C.公私合营后公司的性质发生巨变 D.国际因素对民族工业发展影响较大 |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A.儒、道、墨、法 | B.道、法、儒、墨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君权神授” |
|
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的仁恕学说 | B.朱熹的理学 | 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 D.王守仁的心学 |
|
陈寅恪的《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